70年代末,我們懷著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和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美好愿望,邁進了山東農學院的大門,就讀于農業機械化專業。在接受專業教育的第一堂課上,有幸認識了薛堅老師,見到了大學里的學者大師,感受到了大學問家的風范,也由此開始我們相濡以沫的師生情。
2020年元月6日14時45分,山東農業大學原副校長,山東省農業機械化學會理事長;我省農業機械化專業領域的開拓者、學科帶頭人、農機化事業的奠基人、農業工程教育家薛堅教授,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走完了他91年的光輝歷程。
薛老師雖然離世三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歷歷在目,至今令我們難以忘懷。綿延幾十年純粹的師生感情、濃厚的同事友誼,難忘恩師往日的諄諄教誨,難忘他燦爛的笑容、不慍不火的談吐、舉重若輕的處事風格,難忘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師德風范。特撰此文,以為追思。
立志報國 獻身農業
1949年,伴著新中國的誕生,19歲的薛堅懷揣改變我國農業的面貌和鞏固工農聯盟的志向,告別了家鄉無錫,來到當時的山東農學院,攻讀農學專業。1953年7月,他服從組織分配,留校任教,從此開始了40多年的大學教師生涯。
根據學校教學工作需要,薛老師被安排到農機教研室擔任農業機械課的教學工作。農學和農機,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學農學而教農機,對薛老師來說困難重重。但他覺得只要祖國建設需要,自己堅決服從安排。
他下定決心,要從頭學起,做優秀的人民教師。建國初期,國內既沒有農業機械化的專門學校,也沒有系統的教材可以學習。他結合教學工作實際,在老教師指導下,邊干邊學,一步一個腳印。為學習機械制圖知識,他借來工科教材自學,從字體、線型、零件圖等基礎開始,還把機具搬到教研室,日夜習作軸測圖和裝配圖,終于較好地掌握了被稱為工科語言的機械制圖這一基本功。為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實踐能力,他主動要求利用教學周期的間隙,到山東第一個國營機械化農場廣北農場實踐鍛煉。在農場的修理廠,他和工人師傅朝夕相處中,學會拖拉機拆裝、零部件修復、技術鑒定和農機具的保養維護方法等。在這里,他還響應農場領導號召,勇敢承擔和完成了小麥揚場機的研制任務;麥收季節,他和修理廠的機務工人一起開動聯合收割機,夜以繼日地搶收小麥。他虛心好學的精神,得到了廠領導和工人師傅們的贊揚。也是在那時,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農業的發展必須走機械化道路。
隨著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全國各省的高等農業院校相繼建立農業機械化專業。1959年,山東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山東農學院設置農機化專業,并批準于當年招生。這一新的任務落到了薛老師的肩上。他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子,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機化教育事業中。為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他親自帶領五九、六〇兩個年級的90名學生,到渤海之濱的廣北、孤島和同興3個國營機械化農場,參與生產實踐鍛煉。在此期間,他白天帶著黃須菜和地瓜面制作的窩窩頭,忍受著初冬的寒冷,在荒原上過堿灘、跨河溝,日行數十里,奔波于各實習點之間,晚上在草木搭起的宿舍里和帶隊教師、學生們促膝談心,同吃同住。
他還根據全國勞動模范呂鴻賓的建議,帶領幾名學生攻克了地瓜生產中插秧、收獲等重點環節的機械化難題,并由此研制出全省第一代地瓜收獲犁和集開穴、插秧、澆水、覆土于一體的地瓜插秧機。這種插秧機曾被選送到全省高校技術革新成果展覽會展覽。
克服困難 銳意進取
1970年全國高等院校開始恢復招生。為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而培養人才的信念重燃在薛老師的心頭。但看著曾苦心經營的農業機械化專業早已被撤,有關課程又在重新調整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被列入了“編外”,他陷入苦惱中。
在苦苦思索中,他回想起1969年在博興、鄒平等縣進行教育革命探索時的一幕。寒冬臘月,數十名中青年農民帶著干糧,一大早趕十多里的路,到陳湖公社院莊大隊一間門窗不能擋風的破舊屋子里,參加由他主持的農機學習班。農民對農機的強烈求知欲深深震撼著他:農民需要我們,農業機械化需要我們,為齊魯大地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培養人才刻不容緩。經過反復思考,他覺得舉辦農機技術短訓班,是基層人員獲取農機科學知識的好渠道。
他和農機教研室的同事們溝通自己想法,并得到了支持。說干就干,他們向學校作了匯報,并及時向農業廳農機管理處提出設想。他的想法正和省農機部門要在全省恢復農機推廣工作的要求不謀而合,于是得到上級人、財、物的支持,他們率先在我校辦起了全省農機培訓班,開創了一條農業高校辦學新路。從1970年到1978年,他和農機教研室的全體教師一起克服教學、實驗、實習上的各種困難,先后舉辦了“拖拉機站機務人員”“拖拉機站站長”“縣市農機局長”“地縣農機師資”等培訓班40多期,共培訓各類農機技術和管理人員2000多名,為我省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完成訓練班教學任務的同時,他又提出了利用訓練班的間隙,帶領培訓班學員深入農村,為農業生產開展無償農機支農服務的新設想。在不斷實踐中,他和同事們探索和總結出了“技術下鄉,服務農業,鍛煉自己,增長才干”理論教學與生產實際結合的辦學新經驗,并受到中央和省農機部門的高度贊揚,曾多次應邀在全國農機培訓工作會上作典型發言。
辛勤耕耘 再創新業
根據山東省經濟發展和建設農業現代化對人才培養的需要,1976年,經省委、省政府批準在山東農學院恢復農業機械化專業。薛老師又愉快地挑起了系主任和農機教研室主任的雙重擔子,并決心要辦出具有山東特色的高等農機化教育來。
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他精心設計了基礎課與專業課并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教學與生產相呼應、知識和能力共同提高的教學計劃,并在當年付諸實施。他還親自制訂了以有實踐經驗的中青年科技人員為重點和應屆畢業生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在接下來的三年內,系里成功地吸收了十幾名“文革”前省內外高校畢業且具有一定生產實踐經驗的人員和應屆大學畢業生,緩解了專業教師不足的困境,為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彌補專業課教學實驗設備缺乏的不足,他帶領教師們自己動手,將過去的廢舊機械和設備改制成為直觀性強、便于學生實習操作的教學設備,既節約了經費,又便利了教學。他還以過去舉辦培訓班所積累起來的幾十萬元教學設備為基礎,較快地建立起了與教學相適應的實驗室。
很快,農機化專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作為系主任,工作千頭萬緒,但無論多忙,他都堅持深入教學一線,了解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情況,并親自參與各教學環節的活動。他曾多次帶領學生到我校農場、山東拖拉機廠等單位進行教學生產實習,期間與學生同吃同住,和學生一樣進大田、下車間,邊參加生產活動,邊指導學生實習。對于自己所教授的課程,他精心準備,以豐富的教學經驗、精辟的語言表達、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整齊規范的板書藝術、生動靈活的學用結合,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受到歷屆學生的好評。
在完成行政和教學工作的同時,他還和同事一起,先后完成了《拖拉機》《拖拉機液壓懸掛系統的構造與維護》《泰山型拖拉機構造與使用保養》等書籍的主編和出版工作,并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他不僅注重抓教學質量,還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專業,為農機化事業立志奉獻。他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學校先進工作者和優秀教師,1980年晉升為副教授,1983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優秀教師”的榮譽稱號。
勇挑重擔 探索創新
1984年,經學校黨委決定,薛老師任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分管教學、科研工作。他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虛心向有經驗的同志和群眾學習,傳承好老領導留下的寶貴辦學經驗,并努力開拓創新。白天他忙于行政工作,晚上集中精力進行教學準備和科研工作,盡量做到行政和業務工作兩不誤。
讓他深感欣慰的是,擔任學校領導6年多的時間里,學校教學管理工作開創了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新局面,較好地適應了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和多層次、多類型辦學模式共同發展的需求。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教師數量迅速增近一倍,在學歷結構上也發生巨大變化,后備師資豐富,較好地滿足學校發展對師資隊伍的要求。在教學設備和教學條件上,他強調向教學傾斜政策,根據各系實驗室和加強實踐教學需要增加投入,加強重點和薄弱環節,使全校教學實驗設備總值連續翻番,實驗開出率達90%以上,實驗實習質量明顯提高。在教學水平上,他積極探索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和生產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新路子,加強農場教學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實踐教學,探索和總結出了農科院校加強實踐教學的有益經驗,受到國家教委和農業部的高度重視。他著力倡導教學改革,先后在全校推行教師聽課制度、教學研究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學分制度等。
同時,他還堅持擔任著“拖拉機汽車學”的教學任務,也從未間斷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經常冒風雨、頂烈日,奮戰在試驗田里。在課題組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由他主持的“少耕法及其機具的研究”課題,于1986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的《耙秸還田的研究》論文,獲省科協“優秀學術成果”三等獎。由于教學、科研成績突出,1987年他晉升為我省農機化專業領域的首位教授,并先后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老驥伏櫪奉獻余熱
1990年,薛老師已年逾六旬。根據組織安排,他不再任校領導職務,又回到農業工程系當老師,繼續為他所鐘愛的農業機械化事業奉獻余熱?!袄吓W灾﹃柖?,不用揚鞭自奮蹄”。轉崗后回到系里的第一天,他和剛分配來工作的青年教師一樣,向系主任和黨總支書記報到,并主動要求承擔教學、科研任務,繼續為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貢獻力量。在此期間,雖然愛人身患重病,需要人照料,但他沒有因此耽誤工作。
為培養更高層次的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他積極倡導并參于創辦山東省屬高校第一個農業機械化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工作,親自起草申請報告,參與有關論證會和答辯會。1991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我校正式設立農業機械化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并于當年開始招收我省第一個農業機械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為適應“三個面向”的教育要求,在他的帶領下,拖拉機汽車學課程組開展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到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使《拖拉機汽車學》這一農機化專業的主干課程的教學、實習實驗質量提高到新水平。他們還完成了與課程改革相配套的《拖拉機汽車學》新教材和《拖拉機汽車學實驗實習指導書》的編寫任務,并編制與新教材內容、教學手段相適應的投影片200余張、幻燈片600余張。最終這門課程教學不僅深受學生們的認同和贊譽,還得到許多兄弟院校和同行專家們的高度評價,并于1991年、1993年連續獲得山東農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
與此同時,薛老師還堅持和課題組成員一起開展科學研究。他主持完成的“薄地提高秸稈還田效益和措施的研究”課題,以及所創建的“耙秸輪耕新型土壤耕作制”這一成果,于1994年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1月,薛老師退休以后,又擔任學校老教育工作者協會的副會長,繼續為培養人才奉獻余熱,1996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嘔心瀝血育桃李,農機事業展風范。薛老師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的高等農業教育事業?!叭说纳嵌虝旱?,對于一個人來說,在有限的時間內,能為推進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人才培養做點有益的實事,并得到黨和人民的承認,就無愧于此生了?!边@是薛老師對自己的總結。
今天,薛老師雖然離我們遠去,但音容宛在。他老人家一生無私奉獻的精神、扎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優秀的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